“那时候,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、睡在土炕上,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,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。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!”“那时我想,今后如果有条件,有机会从政,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。”习近平在回忆七年知青岁月时深情地说。
最近,我阅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这本书是以采访录的形式,通过采访与习近平一同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、梁家河村干部和普通村民,共同回顾了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,内容朴实,情感真挚,字里行间流露着习近平与梁家河父老朝夕相处的深情厚意,这份情意就像黄土高原上沉甸甸的谷穗那么饱满、那么实成,让人感动。
七年里,15岁的习近平和知青们度过了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和思想关,同梁家河的父老吃在一起、住在一起、一起起早贪晚挑粪上山、打坝种地、修梯田、建沼气、放羊、砍柴、挑水……
七年里,他深知贫困地区农民生活的疾苦,缺吃少穿,没有柴烧,一年到头只有半年粮,吃的是黑乎乎的糠窝窝……那时候的陕北苦,延安更苦,延川极苦,梁家河最苦。
七年里,他深知梁家河的父老尽已所有,给了他和知青们在城里人眼里算不得什么,可对梁家河的父老来说,那是最好的。每到村民家里吃派饭,乡亲们都会把只有过年才舍得吃的一两斤白面拿出来给他做手擀面,吃饭时还要把孩子哄出家门。返城上大学,离开梁家河时,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,就像当年送亲人上前线打仗一样,张家送一碗南瓜籽、李家送一包大枣,还有的婶娘、嫂子给他精心绣制的花鞋垫……梁家河父老真正把他当成自己的后生!
习近平说:“我饿了,乡亲们给我做饭吃; 我的衣服脏了,乡亲们给我洗;裤子破了,乡亲们给我缝;咱梁家河人对我好,我永远都记着。”“我来梁家河七年时间,学会了很多东西,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接纳我、帮助我,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,入团、入党、当村支书,我从这里出发,返城上大学。梁家河给我的一切,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”他知恩、感恩,把梁家河的父老真正当成自己的亲人。
七年里,习近平和知青们为改变梁家河父老的生活境遇做了力所能及的事。他担任村支书后,短短两年的时间,带领梁家河村民打坝修田、办沼气、打井、办铁业社、种烤烟、办代销店、缝纫社、治理河桥、修厕所、办扫盲班……把县里奖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,为全村人耕地、拉庄稼、开磨坊,只要是村民需要的,他能想到的,他都去办,一心一意为乡亲们办实事,让梁家河父老实实在在得实惠。
村民吕侯生说:“近平最关心的永远都是大家过得怎么样,吃的、穿的、住的条件如何,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。”张卫庞说:“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,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。”刘金莲说:“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,能受下罪,吃下苦,不撒尖(方言,不偷懒的意思),一点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。”一个老汉说:“近平一满(方言,从来、全部的意思。)不说空话,不说大话,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;
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,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。”村民都说:“近平这娃心眼好呢。”“是咱梁家河的好后生!”
七年的知青岁月,习近平与梁家河父老、与那片黄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这感情是朝夕相处的亲情,是苦难相守的友情!习近平是在人民中成长,从人民中走来,与人民有着不解之缘。他说自己是“黄土地的儿子”,“当年,我人走了,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。”“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”这是赤子之心、人民情怀,多么朴素和真挚啊!从那时起,人民已深深根植于青年习近平的内心深处。
七年的知青岁月,奠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、人民至上的思想,养成了务实实干的作风,磨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,为他的人生路做了坚实的铺垫。
今天,我们品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再现当年的知青生活,追忆和感受其中的苦乐酸甜,追寻习近平成长的足迹,对我们重温初心和使命、塑造思想和品行、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、走好人生路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初心如磐,使命如山,奋斗有我。电建路桥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,肩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、民族富兴的重大使命,每一个电建路桥人都是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、民族兴旺的实践者和见证者。当前,我们的国家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,业已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。为此,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树立“我将无我、不负人民”的情怀,把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;要学习习近平务实实干的精神,立足本职工作,脚踏实地干在每一天,干好每件事,在真抓实干中担当起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;要学习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毅力,在企业“二次创业”中,仍然会遭遇各种难题和困难,我们要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巨匠留痕的担当,秉承“源于江河,融入世界”的宏伟愿景和“五同”精神,“在地球上建造比自己生命更长的建筑艺术”,用智慧和汗水向人民交付优质满意工程,造福人民、造福国家、造福世界,不负昭华,奋斗新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