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私”、“叛逆”、“精神匮乏”,每当提起这些词汇,大家都会联想到90后,然而这仅仅是贴在90后身上诸多标签中的少数几个而已,当初这些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如今都已步入工作岗位,而他们正逐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新锐力量。
在6766平台集团烟台金山湾生态城基础设施产品的建设一线,有这样一群90后,他们来自五湖四海,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,怀揣着共同的理想,成为了中国电建的一员,来到了烟台,在这里挥洒着他们青春的汗水。“能吃苦”、“能战斗”、“能奉献”,这是电建人一贯的优良作风,当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在这里互相碰撞,撕掉标签的他们正在这里闪耀着青春的光芒。
为深入了解这群90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,向外界展示电建新青年的精神风貌,11月9日,烟台电视台采访组来到产品建设现场,用镜头记录下他们一天的工作和生活。通过访谈,探究他们的内心,这群90后用他们的平凡带给我们感动,用他们的积极向社会散发着正能量。
田道国(24岁):爱情的守候
“作为一名90后,我有时也会感到辛苦、也会想家,但是每当我戴上安全帽、穿上工作服,看着自己建设的大桥在一天天合拢,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,这些苦和累也随之烟消云散。”
田道国2013年7月毕业后就和女朋友一起来到了烟台金山湾生态城基础设施产品,两个人是大学里的同学,田道国从小就立志加入建筑行业,毕业后便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中国电建,女朋友为了支持他的事业,也陪他一起来到这里,共同守护着两人的幸福。
田道国负责金山湾跨湾大桥的现场施工工作,在每天上班前的早会上,他都要给现场施工人员讲明这一天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,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。在大桥的钢塔施工中,为了保证钢塔的顺利合拢,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钢塔的施工精度和焊接质量,为保证施工精度,他每天都要用全站仪进行全天候观测,经常看到眼睛发酸、发胀,每道焊缝完成后,他都会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一起对焊缝的外观、质量进行仔细检测,保证焊缝的检验率达到100%。
一天劳累的工作结束后,回到产品部,田道国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的女朋友去海边散步、聊天,一起聊聊工作,聊聊同学们的现状,共同憧憬着属于两个人的美好未来。
辛月(23岁):精神的传承
“我的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都是电建人,中国电建是我的家、我的根。大学毕业以后我毅然决然的选择进入中国电建工作,继续传承着电建人的精神,传承着祖辈父辈的寄托和希望。”
身材高挑、知性、温文尔雅,初次见到辛月,很难把她跟工程产品联系到一起,但通过深入了解,她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干工程的狠劲儿。
她的祖辈和父辈都从事水电事业,1962年她爷爷成为了第一批水电人,1978年她爷爷所在的单位接到国外工程产品,为马里建设水闸,她爷爷又成为了第一批出国人员。她的父亲加入水电事业后,常年出国在外,参加巴基斯坦水渠修建工程及安哥拉万博医院修复工程,从小她就知道,爸爸不能常在她身边陪她,但是爸爸为水电事业以及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。爸爸和爷爷从小就是她心中的偶像,所以大学毕业以后,她选择了加入中国电建,继续传承着祖父辈的寄托和希望。
她来到烟台产品后,主要负责技术部的内业资料和方案、联系单的跟踪、收集、保管和整理,有次她去找业主签字,无意间听到别人在议论说她一个小姑娘能把联系单签回来吗?面对这些冷眼嘲讽,她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,她为了找业主签字,可以在楼下等上一两个小时,为了更好的和业主交流,她在送资料之前做足了功课与准备。现如今,在别人看来棘手的工作,她也可以“应对自如”,她带着父辈的希望,正成长为出色的新一代电建人。
卢盛海(24岁):梦想的坚持
“来到烟台产品也有一年半了吧,在过去的一年真的很忙,我们不停的在工作、工作,也是看着这一条条路、一座座桥从无到有的,虽然没有好好逛一逛、看一看烟台,也牺牲了陪伴自己家人的时间,不过还好自己年轻吧,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,这也是一番收获吧。”
卢胜海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儿,皮肤白皙,似乎不像是个天天跑工地的一线施工员。他来自湖南,是家里的独生子,父亲是基层公务员,母亲是国企员工,按照常理,他原本可以选择更为舒适的工作,但由于大学专业的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,为了自己的专业和梦想,2013年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,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中国电建。
刚刚参加工作两年,他已辗转多地,先后到过福建平潭、天津,后又来到烟台,他就是电建人在外漂泊的一个缩影。2014年4月来到烟台产品后,正是产品大干的时期,由于专业对口,他被安排负责现场的施工工作,产品工期要求十分紧张,各工序衔接速度又快,加之人手不足,他整整一年都没有休过假。
作为家里的独生子,一人在外,父母难免挂念,每每和父母打电话,母亲都会提出要求来烟台看他,但为了工作,每次都拒绝了母亲的请求,就连平时一直要他专心工作的父亲,也常常叨念到:“不知儿子下个月回不回来啊。”他也想经常多陪陪父母,但他明白,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把工作做好,把自己照顾好。
赵善强(25岁):责任的担当
“作为一线技术人员,我早已习惯了电建人那份将电建工作和责任画上等号的执着,习惯了不论在田间地头、在高山河流、在烈日当空、在大雨倾盆还是风雪交加的每一天,都默默的做好电建人的本职工作的奉献。”
原本高中学文科的赵善强,大学却上了工科院校,毕业后竟然干起了工程,这在几年前也许他想都没想到。大学实习时,多年从事工程施工的叔叔一直劝他说若进了这个圈子,就注定了一直奔波忙碌,家无定所,让他做好心理准备,但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后他还是走上了这条路,成了一名电建人。
毕业后他首先到了南水北调中线产品,2014年3月来到烟台产品,一直都从事一线的技术工作。烟台金山湾产品桥梁较多,大大小小的桥加起来有8座,由于工作突出、责任心强,他被安排负责银河桥的全面施工管理,这样一个重担子就压在了这个90后身上。
2014年的冬天正是桥下部基础桩基施工的时期,烟台的冬季气温极低,接连下了几场大雪,但是严寒没有阻止他和他的同事们,只要条件允许,一切就继续施工。现场钻孔取样,下钢筋笼,混凝土水下灌注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在现场紧盯,因为他知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,只有基础牢固,行车安全才有保障。如今这座桥已经完工,走在他自己修建的桥上,驻足凭栏欣赏着这里的一切,这座桥就像他的孩子,在他的守护下一点一点长大。他偶尔也为自己感到骄傲,不管是备受瞩目的南水北调,还是默默无闻的银河桥,他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,用执着担当起那份责任。
李岩(25岁):亲情的感恩
“当初因为电建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,结婚后我妻子放弃了对她来说很不错的工作来到了烟台陪我,这让我心里非常感动,工作虽然艰苦但我过的很快乐。感谢父母、妻子、企业对我的理解和支持,今后我会用更努力的工作来回报你们。”
工程行业里单身的年轻人比较多,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,很多人不是不想成家,而是这样奔波,怕给不了对方幸福。李岩算是90后里结婚早的了,工作一年后便与女朋友结束了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。
2013年毕业后他先去了南水北调中线产品从事质检工作,2014年2月来到烟台产品,现在在产品部实验室担任实验员,他也是家里的独生子,但父母也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艰苦阻止他的选择。在产品软基处理大干时,他需要时刻观察每根桩的成桩时间与质量,他曾被头顶的烈日晒得中暑,值夜班时也曾被烟台凛冽的寒风吹得发抖,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躲着烈日、避着寒风,因为从事质检工作的他眼里揉不得沙,在他的工作中绝不允许出现一根不合格的桩。
与妻子刚结婚后,由于工作原因两人不能在一起,妻子就放弃了原本很不错的工作来到烟台陪他,当时产品部的宿舍很紧张,但组织为了照顾他,专门为他们俩安排了一间宿舍,父母的理解、妻子的支持、组织的关怀,让他在产品上不仅有个大家,还有个温暖的小家,他也在用不断的努力去回报爱他的人们。
化胜胜(25岁):青春的奉献
“我来自农村,善良朴实是农村人的本质,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,走出大山,来到中国电建,通过自己的努力,创造幸福的生活。我为中国电建奉献我的青春,我无怨无悔。”
化胜胜来自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从他身上就能看出农村人的朴实和善良,他从小就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走出大山、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他在2014年参加工作之前,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,在校期间他谨遵父母的教诲,老老实实做人,本本分分做事,认认真真学习,曾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。毕业之后便来到烟台产品,作为一个测量员他深知一丝不苟的重要性,也知道测量数据的准确以及效率对整个工程的作用以及影响,所以从刚来他就虚心向老同事学习,工作中一遍不行再来一遍,不怕烦但求不错,尽量把误差控制在最小,每天来来回回要走上好几公里的路,但他不怕苦、不怕累,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,践行着一个合格测量人的承诺。
虽然工地上的工作环境不如繁华都市里的写字楼,但是化胜胜说,相比在农村的父母,他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,走出了大山的压迫,踏上了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实现的梦想,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,他热爱中国电建,愿意把青春奉献给中国电建。
李佳萌(25岁):成长的历练
“我来自黑龙江的小城鹤岗,是家里的独生女,虽然远离家乡,但同事们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,这两年是我度过最充实的时光,我感受到了中国电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。”
李佳萌来自祖国边陲黑龙江省鹤岗,现在在烟台投资企业财务部担任会计,相比产品部,产品企业的工作环境要好点,但是对于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小女生来说,远离家乡,少了父母的呵护,需要独自面对生活,或许她在这里的路会坎坷,但她却收获了一段精彩的成长经历。
企业没有食堂,需要自己在宿舍做饭,对于没有任何买菜、做饭经验的90后小姑娘来说,每天的“温饱”问题成了她的最大难题,起初带她长大的奶奶还提出要来烟台照顾她,但她知道这是她成长之路上必须勇敢面对的问题,便婉言谢绝了奶奶。她慢慢开始学着做饭,从最初把宿舍弄得乌烟瘴气到如今可以自己填饱肚子,都离不开同事们对她的帮助。
由于离家远,交通又不便利,她每次回家都要经历两天,乘坐轮船、火车和汽车三种交通工具才能到家,每次回家同事都亲自把她送上船才放心。由于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比较紧迫,2015年春节假期没过完她就提前赶回了烟台,在别人还在万家团圆时,她就急匆匆踏上了返程的路,她说自己的坚守是对整个产品的负责。经过两年的历练,现如今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胆怯、羞涩、什么都不会做的小女孩儿,在这里,她感受到了胜似家庭的温暖。
他们只是众多电建青年中最平凡的几位,每天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都有电建青年的身影,他们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大大的责任,他们的青春在中国电建闪光,他们的未来与中国电建同行。
(本采访已在烟台电视台《烟台新闻——劳动我最美》节目中专栏播放。)